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伊凡·谢尔盖耶维奇·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独特魅力的作家,虽然他离开我们已经一百多年了,但在当今世界上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力。文学是没有国界的,外国文学的输入对中国近代文学的觉醒十分重要。1915年,刘半农作为我国第一位翻译屠格涅夫作品的作家,开启了翻译屠格涅夫作品的先河。之后到20年代,屠格涅夫的许多作品都被翻译成了中文出版。那个时候国内的知识分子,把屠格涅夫等俄国作家的作品,看作是“为人生”的文学。屠格涅夫的作品对中国“五四”时期的作家有很大的影响,包括鲁迅、霍秋白、郁达夫、巴金等作家,萧红(1911-1942)也是其中一位。
萧红是近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,当时社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,人民生活饱受折磨。黑龙江的地理位置与俄罗斯十分接近,很容易受到俄罗斯文化的影响。哈尔滨和俄罗斯有着相似的地理环境以及历史文化,在餐饮、服饰、建筑等各个方面都可以得到体现。1898年,中东铁路的成功修建,使得黑龙江与俄罗斯的交通更加便捷,乘铁路来到东北的俄罗斯人数不胜数。苏联十月革命结束后,东北地区特别是哈尔滨的华侨人数更是不计其数,哈尔滨更是被称为“在华侨的首都”、“东方的莫斯科”。
1927年,萧红16岁,也正是俄苏文学翻译和传播的高潮。她到哈尔滨学习的时候,与俄罗斯文化有了充分的接触,甚至在她的饮食中都慢慢的偏向于俄罗斯风味。哈尔滨《国际协报》这一刊物深得萧红的喜爱,《国际协报》的文艺版上常常会刊登着一些俄苏的文学作品,从那时候起萧红就与俄苏文学结下了深厚的缘分。萧红是一位才女,她特别欣赏包括屠格涅夫在内的俄罗斯作家。当萧红发现在遥远的邻国,有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,当国民在受苦,在挣扎的时候,屠格涅夫挺身而出,为自己的人民哭泣、为自己的人民呐喊,她对这样的作家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。萧红认为屠格涅夫是“从灵魂而后走到本能的作家”,而别的作家们则“先从本能出发——或者一切从本能出发——而后走到灵魂。有些人慢慢地走向灵魂,有些人永远也达不到灵魂。”[2]在作品的抒情方面,她曾经评论屠格涅夫的小说“是没有力的”,是温和的,她的文章的魅力则正在于“有力”,也更为激进。
后来萧红到了上海,进入文艺阁,和许多著名的俄苏文学的翻译家有着密切的来往,萧红与鲁迅关系也十分亲密,鲁迅曾经说过,那个时期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就是萧红了。鲁迅先生的帮助对萧红的成长功不可没。鲁迅先生虽然没有翻译过屠格涅夫的相关作品,但是屠格涅夫的散文诗也对鲁迅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,这样也间接的影响到了萧红。萧红吸收了屠格涅夫创作中的营养成分,吸收内化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文学特色,使得中国现实主义小说的道路越来越宽阔。
标签: 19世纪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 屠格涅夫 萧红 中国现实主义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