展开
1909年,鲁迅对原配朱安说:"日本有一种小吃很好吃。"话音未落,朱安忙说:"是,大先生,我也吃过。"鲁迅皱眉看了几眼朱安,转身走开,从此一生都不和朱安说话。鲁迅和朱安这桩婚事,完全是母亲周氏给定下的。当时鲁迅正在日本留学,家里人在不知会他的情况下,就替他选好了媳妇。朱安的家世和周家门当户对,两家很早就订下这门亲事。周老太太觉得,这个媳妇又端庄贤淑,还会持家,准是个好媳妇。可是在日本,鲁迅接受了新的思想。他希望自己的妻子也能放开脚步,去读书,去接触新的事物。可是朱安她从小就裹着小脚,过着深闺中传统女性的生活。她没上过学,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。在周家门楣上大红喜字的时候,朱安已经二十八岁了。新婚之夜,鲁迅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妻子。他没想到,朱安竟然如此传统、保守,完全不是他理想中能与他"并肩战斗"的妻子。他决定,要陪着这个无辜女子,完成母亲给他定下的这桩亲事,但他一句话也没跟朱安说。第二天晚上,鲁迅就搬到了书房睡。就这样,周家的大少爷和朱家的大小姐,开始了他们貌合神离的婚姻生活。他们是夫妻,却无法沟通,无法分享彼此的生活与思想。四天后,鲁迅就启程回日本了。而朱安,留在绍兴周家,开始漫长的等待。
三年过去了,鲁迅终于学成归国。可就算是生活在一个屋檐下,鲁迅和朱安之间仍是相敬如宾,形同陌路。鲁迅每天忙于教书、著述,而朱安则一心操持家务,侍奉婆婆。鲁迅和朱安结婚后,鲁迅常年在外求学、任教。他先是回到日本继续学业,后来又到了北京教书。即使偶尔回到绍兴,也是匆匆来去。而朱安呢,她的生活始终围绕着绍兴周家这个大宅子。她每天最重要的事情,就是伺候好婆婆,打理好这个家。鲁迅不在家的日子,朱安总是独自一人,默默地操持家务。后来,鲁迅把母亲和朱安接到北京同住。在这个陌生的大城市里,朱安更加不知所措。她整天闷在家里,很少出门。即使鲁迅就在身边,两个人也很少交谈。鲁迅忙于教学和写作,常常把自己关在书房里。而朱安呢,她尽心尽力地照料家人的饮食起居。每天最期待的事情,就是给鲁迅送去一杯热茶,或是一碗可口的饭菜。可是,无论朱安如何用心,她和鲁迅之间的隔阂似乎越来越深。鲁迅对她总是冷冰冰的,很少跟她说话。即使说话,也总是一些家常琐事,从不谈自己的工作和想法。1909年,鲁迅从日本回到绍兴。一个午后,他突然对朱安说起日本的一种小吃。朱安急忙附和说,她也吃过。可是,这种小吃只有在日本才能吃到。鲁迅皱了皱眉头,看了朱安几眼,就转身走开了。
从那以后,鲁迅更加沉默寡言。他和朱安之间,几乎再没有了交流。就连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对话,都少得可怜。鲁迅常常用一个箱子来传递衣物,避免和朱安说话。朱安虽然感到难过和困惑,但她始终恪尽职守,默默地付出。她想,也许只要自己再努力一点,对大先生再好一点,总有一天,他会接纳自己的吧?可是,事情并没有朱安想象的那么简单。她不知道,在鲁迅心中,早就有了另一个女人的身影。一个能够理解他、支持他,与他志同道合的女人。1925年,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发生了一件大事。有个叫许广平的女学生,因为参与学潮,被学校开除了。鲁迅挺身而出,力挺许广平。从那时起,这个年轻女学生,就走进了鲁迅的生活。许广平和朱安完全不同。她思想前卫,敢想敢干。她常来鲁迅家串门,跟鲁迅谈文学、谈理想。渐渐地,两个人产生了感情。消息传到绍兴,朱安傻眼了。她万万没想到,相夫教子这么多年,丈夫竟然移情别恋了。从此,鲁迅和许广平开始了同居生活。他们还生下了一个儿子,叫海婴。而朱安,只能留在绍兴,独自照顾婆婆。十年间,鲁迅只回来看过她两次。鲁迅去世后,朱安的日子更加难熬。物价飞涨,生活越来越拮据。还好,鲁迅的弟弟周作人,还有许广平,都给朱安寄钱,这才勉强度日。
晚年的朱安,身体每况愈下。可她仍惦记着鲁迅,惦记着周家。临终前,她把鲁迅留下的东西,都交给了海婴。在她心里,儿子虽不是自己亲生的,但总归是鲁迅的骨肉,是周家的后代。1947年,朱安在北京去世,享年69岁。回顾她的一生,可以说是备尝人间冷暖。出身名门,婚后却饱受冷落。对丈夫百般讨好,最终仍无法挽回破碎的婚姻。她就像那个时代的许多女性一样,成为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