鲁迅疾病史 “病人”鲁迅的牙痛、胃痛,以及他的疾病观。 在鲁迅的小说里,我们可以目睹许多病痛病患与非正常死亡,例如《狂人日记》的受迫害妄想症、《药》里的肺痨患者、《明天》里热病致死的孩子、《白光》里的病态狂想症;《孤独者》里的魏连殳因病而殁,《祝福》里的祥林嫂被命运摧残形神俱灭。在这些人物身上,“疾病”不仅仅是生理的折磨、缺损以及致死的原因,而且更像一种富有“鲁迅特色”的隐喻和意象。 鲁迅先生学医出身,却终身与疾病相伴。自小时起,牙痛就折磨着他;随着年纪渐长,胃痛、腹泻、背痛、麻痹等疾患也时常“光顾”。他甚至曾颇为戏谑地写下这样的话:“生一点病,的确也是一种福气。不过这里有两个必要条件:一要病是小病,并非什么霍乱吐泻,黑死病,或脑膜炎之类;二要至少手头有一点现款,不至于躺一天,就饿一天。” 从这点儿“生病的福气”延展出去,便是中国古代文人中间流行的“多愁多病身了”,而鲁迅对于“才子多病”的孱弱文人形象深恶痛绝,“愿秋天薄暮,吐半口血,两个侍儿扶着,恹恹的到阶前去看秋海棠。这种志向,一看好像离奇,其实却照顾得很周到。”(《病后杂谈》)不仅如此,他还将当时中国的社会症状与“病态”相联系比对,例如鲁迅曾将“国粹”比喻成脸上生出的“瘤”和“疮“,“譬如一个人,脸上长了一个瘤,额上肿出一颗疮,的确是与众不同,显出他特别的样子,可以算他的 ‘粹’”。“瘤”和“疮”是“国粹”,女人的小脚和束胸也是“美的”,鲁迅曾注意到中国女人饱受摧残的脚与乳房,与中国圣人讲究的“中庸之道”形成了讽刺的对比:“然则圣人为什么大呼‘中庸’呢?曰:这正因为大家并不中庸的缘故。人必有所缺,这才想起他所需。”(《南腔北调集·由女人的脚》) 鲁迅自身的疾病史与他笔下患病的世界和众人,似乎形成了互相对照、彼此隐喻的关系,那么作为“病人”的鲁迅,究竟受苦几何?对于个体的疾病和疼痛又有何
标签: 鲁迅小说 病痛病患 非正常死亡 才子多病 鲁迅疾病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