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,不倦的教诲,小而言之,是为中国,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;大而言之,是为学术,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。他的性格,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,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。”——鲁迅《藤野先生》
这段话出自鲁迅的《藤野先生》,是很多朋友学生时代都学习过的一篇文章。1926年末,鲁迅将这篇名为《藤野先生》的文章,发表到了杂志《莽原》上,引发了读者和社会的热烈讨论,因为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曾在日本学医,但很少有人知道鲁迅曾经在日本学医时发生了什么,鲁迅弃医从文后,也很少提及自己学医的经历。
鲁迅的为人自然不许过多介绍了,那句“横眉冷对千夫指,俯首甘为孺子牛”就已经表达了他的个性。作为一个爱国青年,鲁迅虽然有过日本留学的经历,但是所有人都知道他对日本人的态度是极其冷漠的。
可是就是对日本如此冷漠的鲁迅,写洋洋洒洒写了一篇《藤野先生》来纪念自己的日本学习经历,这也侧面反映出了一件事:虽然鲁迅从心里讨厌日本,但是他也深知日本的确有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。
在《藤野先生》一文中,鲁迅打造了一位诲人不倦的藤野老师的形象。他关爱学生的学习和生活,关心鲁迅的学习成绩但是又从不拘泥于教学形式。
在鲁迅的笔下,藤野先生为鲁迅这位中国学生付出了真的非常多。在鲁迅跟不上进度的时候,藤野先生为鲁迅查漏补缺,加班批改笔记,虽然自己是个日本人,却时刻都没有忘记这位中国的学生,随时关心着鲁迅的学习进度。这也就是为什么鲁迅会在文章里说:
“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,他是最使我感激,给我鼓励的一个。”
但我们知道,即使有这样一位好老师,鲁迅最终依旧放弃了学医,开辟了属于自己的文化战场,弃医从文后,鲁迅针砭时弊,锐意改革,推动了近现代思想文化的发展,撑起了民族脊梁。
而就是放弃了学医,鲁迅的老师藤野先生依旧对鲁迅表示支持和包容。为了感激这位老师,鲁迅才提笔写出了《藤野先生》。可是后来出现了一个趣事,我们知道鲁迅的影响不仅在中国,而且他的思想对日韩文化也会产生一些变革。所以文章出版后就有媒体找到了这位“藤野先生”。
当初鲁迅在日本学习医学的学校叫【仙台医学专门学校】,藤野先生的原名叫藤野严九郎。可是问题就出在这篇文章发布的时间,距离鲁迅日本求学已经过去了20年了,早已经物是人为。本来在学校任职教课的藤野老师,此时早就退休,在家乡开了一个自己的诊所,成了一个城镇大夫。
记者找上门的时候,藤野先生早就不记得20年前的事了。记者询问藤野先生对周树人这位学生是否有印象,对其有什么看法时,已经50多岁的藤野先生直接表示:“这是谁?我不认识呀!”
其实这也怪不得藤野先生,藤野先生也并不是对鲁迅有成见。他之所以不记得鲁迅,第一是因为时间太久远了,期间鲁迅和藤野先生并无什么交集;第二也因为:鲁迅学医期间的确没给学校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。
鲁迅在学医的时候,之所以最终放弃,你真的以为如同他所说的“学医救不了中国吗?”其实这就是一个听起来好听的说法,鲁迅自己给自己一个台阶下罢了。实际上,鲁迅在学医期间成绩实在太差了,可以说是完全没不明白。
后来在记者的追问下,藤野先生才从角落找出自己曾经教课学生的姓名和照片名册,才有了一些印象,然后对记者说:“这名学生,并不是很出众哦!”言下之意就是,学习不怎么好我印象不深。
其实这也算客气了,鲁迅当时学医的时候岂止是“学习不好”,简直是差到底了。考试不及格是经常事,比如医学里的重点课程解剖课,鲁迅考试都是考50多分,连及格线都达不到,你说他怎么给老师留下什么好印象呢?这样一想也就想通了:怪不得藤野先生要辅导鲁迅呢,因为学习太差了呀!
再加上鲁迅后来放弃学医了,藤野先生就自然更不记得这些事了。在文章《藤野先生》中鲁迅说藤野曾赠送自己照片,被问到这件事时,也表示“忘记了。”
所以鲁迅即使写文纪念藤野,藤野依旧表示不记得这个人也是完全情有可原的,这也并不是藤野先生对鲁迅这个人有成见。在访谈期间,其实藤野先生一直都对鲁迅的态度非常温和,这和他的教师品格有关。
藤野严九郎在小学时候,就曾学习过中国文化,懂汉语,所以他并没有其他人对中国人文化的偏见,反而一直都很欣赏中国文化。而且藤野先生作为一位教师,他的职业道德让他恪守教师的职业底线,所以无论是中国学生还是日本学生,在藤野先生眼里都是一视同仁,鲁迅也只不过是他万千学生中的普通一人而已,不论鲁迅是出名还是落寞,藤野先生一不会沾光二也不会落井下石。
虽然藤野先生早已经把鲁迅遗忘了,虽然鲁迅最终没有选择从医,但一定要承认的是,藤野先生曾经对鲁迅产生过深刻的影响,他的为人处世和敬业精神,一定在鲁迅心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,有这样一位老师在,也让鲁迅在异国他乡求学时,心灵得到一丝藉慰。
这也就有了20年后《藤野先生》一文,尊师重道一直是我们的民族传统,鲁迅当时已经是一代文豪了,他亲笔纪念一位日本老师,这对当初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这不仅是学生和老师的情义,更包含了两国文化的交流。